2009年5月13日 星期三

考題

     考題如果答不出來,就覺得他是一個很討厭的東西,總覺得它沒有規則,或者答案一定是要跟標準答案一樣?所以,學生們討厭考題,其實老師們也會選擇少跟他糾纏。畢竟它跟有血有肉的文章不能相比。

      所以初任的老師也往往被考題困住了好一陣子,得摸索了好些年,記住了常出現的題型,才能老神在在的欣賞文章,或是快樂教學。或是欣賞一個完整的科學論文。

      好的文章絕不是片斷的考題型式,當然閱讀測驗除外。這也就是為什麼每次有題本,我的目光都是往閱讀題組裡看,看看有什麼發人深省的,感人肺腑的文章,可以跟自己的心靈能有一段短暫的約會。

      既然如此,我們的世界為什麼要有這種瑣碎無聊,記憶式的片斷文字,真的是污辱了文字的價值。回想起隋唐科舉,也是以創作式的作文舉才,除了八股那段為人垢病,其餘這種以一篇文章斷定一個人是否有政治能力的選擇方式,也令現代多元的評量方式,覺得不可思議。

      當然考題對於駕輕就熟的人會有一種相對的成就感。但為人師的。你可千萬不要陶醉在考題裡,沾沾自喜,志得意滿。很多時候那出版社給的所謂的標準答案是錯的。甚至題目本身與選項之間,根本就不合邏輯。大部分老師為出版社出題也是從各種題庫裡,東剪西貼的。大部分都很牽強。讀多了很沒營養。把人全弄到一個死胡同裡。全都一個答案。

      或者說考題只是考一個熟悉度,除了作文是考創意,大學裡申論有很多也是「背多分」。考題呀考題,你只是一個測驗工具,卻害苦了那麼多人,補習班卻靠你賺了不少錢。

      一個有愛心的教師,應該一題一題的,適性適才的,解析給學生聽。不要太多題卷。而不是跟出版社買了一堆,然後時間到了發下去,讓學生自生自滅,結果是適者生存,不適者淘汰。有太多學生厭倦了這種重覆的感覺,於是有學生說:老師呀!都快烤焦了。

     其實有很多時候,尤其是出版社出的題目,並非老師那個階段所教的內容,於是當好的學生有心作答時,會發現格格不入。古有云:「不教而殺謂之虐」,我常覺得「不教而考謂之虐」。教師們,仔細的看看題目,那些是你教過的而學生應該會的,甚至是容易作答的。

      簡單的說:一分卷子,如果平均不能在60至80之間,那就不適性。是害苦學生的毒物。讓我們為這不得已的產物「考題」,建立起良性的互動。大人們,教師們,責無旁貸。

 

沒有留言: